小朋友很喜欢冯老师的课。
“老师,我想再做一张贺卡,可以吗?我想把第二张贺卡送给外婆!”
“当然可以啦!我们一起来再做一张。”
日前,医院住院部外五病区的“小课堂”里,传来了老师和孩子的对话声。作为病区“小课堂”的第一位授课教师,来自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的冯赛飞老师给住院孩子们上了半天课。虽然孩子们戴着口罩,手上扎着留置针,但笑容溢出他们的眼角,笑声充盈着整个“小课堂”。
“小课堂”就在这间教室里。
病区怎么会有小课堂?原来,该科室目前的月手术量约台,最高达台,其中儿童手术占比达90%以上,孩子们大多是做扁桃体、腺样体切除手术的。
“这个手术的最佳年龄是4岁-8岁之间,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学习起步阶段,大多数家长担心手术耽误学习,会尽量选择在寒暑假来动手术,造成了寒暑假手术扎堆现象,这对医生、护士、手术患者来说都不是好事,‘扎堆’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,手术体验感也不好。”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唐鸣介绍,为了引导错峰手术,缓解家长担心住院影响孩子学习的焦虑情绪,他和团队的同事们想出了把“课堂”搬进“病区”的小妙招,“这也得益于宁波的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创建,以儿童作为主要诊治对象的医院成立了‘儿童友好病房’,这个病房就设在外五病区。友好体现在医疗服务安全的保证、服务效率的提升和服务体验的优化。”
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
通讯员鲁丹春文/摄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